【实用】幼儿园大班教案范文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目标:
一、喜欢听弹奏,并能听旋律自由地飞舞。
二、乐意跟着老师演唱歌曲。
准备:
一、图一幅。
二、已初步体验上幼儿园的乐趣。
过程:
一、好听的钢琴声
(一)请幼儿闭上眼睛,听听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1、钢琴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就好像在唱歌,小朋友唱歌的时候,他会陪你唱,你们会唱什么歌,让钢琴陪你们唱(选幼儿多数会唱歌配伴奏)。
2、现在钢琴要陪老师唱歌了,听听钢琴在弹什么歌。
二、欣赏歌曲《我上幼儿园》。
(一)看图感知理解歌词内容。
1、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他们的脸上是怎样的?
3、以儿歌小结:风儿轻轻吹,小鸟快快飞,我上幼儿园,脸上笑微微。
(二)教师范唱,幼儿倾听,边看边理解记忆歌词。
三、学唱歌曲。
(一)有节奏地学念歌词
(二)听音乐学唱歌曲
(三)边唱边自由表演
1.小鸟是怎么飞的.?(请幼儿听着琴声自由飞翔)
2.小朋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是怎么走的呢?(学蹦蹦跳跳走,脸上笑咪咪)
3.幼儿分两组,一组唱歌,一组表演,第二遍换之。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记录分解的结果,初步感知两个部分数可以交换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
2、学习正确书写数字6。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感知两个部分数可以交换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
2、难点:学习用数字记录分解的结果。
活动准备:
六面小旗,两团橡皮泥,每人一套1—6的数字卡片,笔
活动过程:
一、讲解演示,把6面小旗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数。
1、出示6面小旗和两团橡皮泥,把这6面小旗插在两团橡皮泥上,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请幼儿个别演示,并根据分成的`两个部分数量,说出6面小旗分成了几面和几面。然后教师指两团橡皮泥上的小旗,让幼儿说出6面小旗分成了几面和几面,可以用数字几和几来表示,全体小朋友找出相应的数字,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分合式。
2、教师把一块橡皮泥上的小旗和另一块橡皮泥上的小旗合起来,几面和几面合起来是6面?
3、教师把一团橡皮泥上的小旗和另一团橡皮泥上的小旗交换位置,并写出分合式,请幼儿找一找,两个分合式什么地方相同和不同。
小结: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可以交换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
4、同上形式,练习其他几种分的方法。
二、练习6的组成和书写数字6。
活动反思: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各数的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平时执教这样的活动所运用的教育过程与手段都注重记忆与训练,于是在选材后思考:如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运用操作和游戏覆盖传统的记忆和训练。不要花哨要实用;不要枯燥要趣味。在本次活动中时刻遵循着这个原则。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目标:
1.在活动中体验长大了的自豪感。
2.探讨教弟弟妹妹做事的方法。
3.创编儿歌,发展创造力。
准备:儿童衣服,毛衣,裤子,鞋子,袜子;
录音机,磁带,画纸,画笔。
过程:
1.欣赏上次活动照片,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回忆自己活动时的心情,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2.出示小班老师的来信,引导幼儿讨论。
老师念信,引出讨论话题——怎么样才能帮助弟弟妹妹快点长。幼儿在讨论时感受自己长大了的`自豪感。
天气渐凉,起床时不很快穿衣服会着凉,我们怎么能教会弟弟妹妹穿衣服、鞋袜呢?
引导幼儿尝试用儿歌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
3.分组活动:
幼儿自由分组。组中某个幼儿来做穿衣示范运作,其他幼儿协商设计儿歌内容。
分组交流成果:可个人也可小组集体表演,大家交流感受。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在对称图形身上找出对称轴。
2.通过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感受周围事物的对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验创造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蝴蝶24,剪刀。
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理解对称概念,初步感受对称美
1.出示图片:蝴蝶,感知理解对称。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片给小朋友看,你们想看吗?
你觉得这些图片好看吗?你发现这些图片奇妙的地方了吗?
(幼儿互相议论。)
2.教师小结:原来,这些图案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像这种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颜色
都一样的,我们就叫它“对称”。
3.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演示图形对折。
(1)教师:那么把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会怎么样呢?对折后一样齐的,我们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后,我们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线,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
4.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感受对称美
(1)出示蝴蝶风筝、、面具(脸谱)、飞机等感知对称,寻找对称轴。
提问:它们对称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是对称的?对称轴在哪里?)
(2)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些东西造成是对称的呢?看起来对称的东西怎么样?
(平衡感、整齐、美观)
二、寻找身边的对称物品,巩固理解对称含义。
1.出示实物若干(望远镜、梳子、衣服、镜子等)
提要求:选一件对称的物品。
2.幼儿介绍自己的物品,说说为什么自己觉得它是对称的?
对称轴在哪里?
(引导幼儿发现对折后能重合,即是对称)
三、幼儿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
1.出示作品(眼镜)< ……此处隐藏870个字……的电视机等。
三、教师可随意说出形容词由幼儿进行接龙,如高高的大楼等。随后由幼儿自己进行接龙活动。
注意:
1.避免幼儿说重复的名词。
2.可根据幼儿的水平进行难易度的调整。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7【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活动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
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 4+2=6 2+4=6 6-4=2 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
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
如: 7+3=10 3+7=10 10-7=3 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① 7 + 3 = 10苹果是7个 梨了是3个 总体是10个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 这是总数同理:3+7=10 4+2= 2+4=6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② 10 -3 = 7水果有10个 苹果有3个 梨子有7个这是总数 这是部分数 也是部分数同理:10-7=3 64=2 6-2=4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
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
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 )”;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4 5+( )=7 ( )+2=5 ( )+6=107-( )=3 ( )-2=8 5-( )=1 ( ) -3=6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第三次试教,效果显着。
总结三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②寻找数学中规律,以点代面,一通百通。
③与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化抽象为具体。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能够听清并发出易发错或易混淆的语音。
2、理解并感受语言的幽默和有趣。
3、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松树林背景、活动的`松鼠爸爸、妈妈、小松鼠。幼儿活动手册。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一起来认识一下吧!你们看,它是谁啊!教师请幼儿看活动手册中的画页:"画面上有谁?在干什么?引导幼儿用语言进行描述,然后用绕口令的语言引导幼儿重复。
2、听一听,说一说。
将幼儿刚才的讲述编成绕口令并说给幼儿听。
幼儿学习并朗读绕口令。
引导幼儿发准音"鼠""树"这两个字易混淆的音。
游戏:分角色表演。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9设计思路:
本次数学活动以绘本《一寸虫》为载体,借助故事情境,引发了他们对测量的兴趣。以故事情节发展为线索,让幼儿进行由浅入深的三次操作(测量),从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只用一条一寸虫进行准确测量→经验拓展的身体测量,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讨论交流、互动学习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活动结束以开发性的结尾将幼儿已有的测量经验引向一个更为广泛的空间。
活动目标:
1.和同伴一起尝试使用简单的方法测量,初步感受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2.在故事的情境中,感受一寸虫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智慧。
活动准备:绘本《一寸虫》PPT ,幼儿三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一、介绍角色引发兴趣提问:
(1)草丛里会住着谁?
(2)介绍一寸虫,预估一寸虫的长短。
二、解决问题实践操作1.欣赏故事第一段,引发幼儿测量兴趣(1)讲述故事第一段,体验一寸虫的危险。
(2)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知更鸟尾巴的长度。
(3)展示交流:你们量出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是怎么量的?
(二)理解故事第二段,尝试只用一条一寸虫进行准确测量。
1.认识巨嘴鸟、蜂鸟、苍鹭提问:
(1)你认识这些鸟儿吗?
(2)她们最喜爱自己身体什么部位?
2.操作:用一条一寸虫为鸟儿测量它喜爱的部位有多长?
3.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三、巩固拓展经验提升1.讨论:你最喜欢自己身体的哪一个部位?为什么?
2.操作:相互合作用一寸虫测量朋友喜爱的部位。
3.交流测量的结果。
四、欣赏结尾抛出问题
提示:此教案有配套的课件
文档为doc格式